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3月31日,历史文化学院刘晓亮老师、唐诗吟老师带队2024级博物馆专业研究生前往眉山市彭山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学习。
上午,调研团队在彭山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引导下,依次参观了江口沉银遗址和江口沉银出水文物陈列展。工作人员对江口沉银的历史背景、发掘经过、文物知识以及即将修建完成的江口沉银博物馆进行了详细介绍。江口沉银遗址采用“围堰考古”,先后出土7.6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大量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出水文物陈列展暂时未对外开放,调研团队在这里对相关考古方法、金银器藏品保护和策展理念进行了深入学习。

调研团队参观江口沉银遗址

调研团队参观彭山汉代崖墓博物馆
团队还跟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万涛老师参观了大坟包考古工作队文物修复库房,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大坟包墓地中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陶水管等珍贵文物,并展示了陶器的修复过程等。

调研团队参观考古发掘工作站
随后,调研团队参观了彭山区江口汉代崖墓博物馆。讲解人员结合文物展览详细地介绍了江口地区的崖墓数量、丧葬习俗和汉代丧葬观念等知识,并引导团队实地参观了部分江口崖墓遗址。江口崖墓是一处数量多、分布密集,且保存完好的汉代古墓葬群,是岷江流域汉代崖墓的代表之一。书本上“方胜”“一斗三升”等专业名词在崖墓群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刘晓亮老师结合考古学理论和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向同学们一一讲解,让学生们看得到崖墓的厚度、摸得到历史的温度、学得到考古的深度。

团队成员实地考察崖墓碑刻
当天下午,团队对江口镇宋代石龙开展了自主调研。据嘉庆年间的《彭山县志·杂识》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爪蜿蜒,髻髭迸露,鳞甲峥嵘,有持雨拿云之势,长三、四丈许。”石龙位于深山之中,团队成员冒雨登山,历时数个小时,在人迹罕至的山腰处发现了宋代石龙像。师生为石龙进行了拍照记录、打点定位等工作,并结合现有信息,对周边题刻开展了考察工作。

调研团队在宋代石龙前合影
本次调研活动,让调研团队成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后续学习和实习奠定了基础;更为我校文物与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专硕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同时,本次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当地文保单位的支持密不可分,这一良好互动为构建更紧密的地校合作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发展空间。
供稿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通讯员:吴丹
审核人:张玲玲 宋秀平